平潭:刚柔并济 守护群众“头”等安全

2025-11-26 09:18:59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梦菲 俞婷婷 江信恒

《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解到,《办法》施行近一个月以来,平潭校园周边路段和主干道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均得到提升,但仍有部分市民存在侥幸心理。此外,共享单车领域则通过智能升级开辟治理新赛道。

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形成合力

自《办法》施行以来,平潭校园周边路段成为交通治理的示范样本。在为期一周对多所中小学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家长在骑乘电动自行车接送学生时,能够自觉佩戴头盔,一些家长甚至主动为孩子配备儿童专用头盔。

“现在戴头盔就像系安全带一样自然。”家长刘璐说,这种习惯的养成,既源于法规的刚性约束,更得益于润物无声的柔性引导。

据介绍,实验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联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利用学校班会课播放事故案例视频,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成为家庭安全的“监督员”;并针对校园周边交通特点,采取“高峰站点+平峰巡线”模式,在上下学时段增设护学岗,对未佩戴头盔的家长进行现场劝导教育。

数据显示,《办法》施行至今,平潭校园周边路段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从70%提升至90%。

循序渐进强化警示教育

相较于校园周边的规范有序,部分区域仍存在“头盔挂车把”“骑行戴便帽”等现象。记者在城区主要路段、市场周边观察发现,约三成骑乘者未规范佩戴头盔。

“交通治理需要循序渐进。”实验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交通秩序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陈建平表示,针对这一现象,公安交警部门持续推进“周末敲门行动”,深入村居、企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并通过企业交安群推送警示案例,增强广大群众遵规守法意识。同时,民警在查处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也会通过讲解事故案例强化警示教育。

数据显示,自实验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推行“周末敲门行动”以来,已覆盖60余个社(村)居、走访企业超100家次,推送安全提示信息超12万条;通过“处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主干道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已从施行初期的65%提升至85%。

智能监管破解难题

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充,共享电动车头盔配备问题曾是交通治理难点。记者在龙凤路、西航路等路段的共享电动车停放点发现,早期投放的车辆中有部分出现头盔缺失或损坏的情况。对此,实验区共享电动车协会会长李龙给出解决方案:一方面,推动建立损坏头盔响应维修机制;另一方面,推进智能头盔升级,通过扫码即提醒、语音提示、手机弹窗三重提醒强化用户安全意识。

目前,已有2家企业实现“扫码即提醒戴安全头盔”功能,实验区共享电动车协会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推出的警示标签已覆盖70%的共享车辆。

这种“企业主体责任+智能监管”的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治理经验。平潭现有7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投放车辆1.5万辆,通过实验区共享电动车协会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协同治理,头盔配备率从30%提升至70%,损坏头盔响应维修机制已基本建立。

记者手记

文明交通需要“双向奔赴”

从校园周边的示范引领,到主干道的精准治理,再到共享经济的智能升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的变化,更是安全意识的觉醒。交通治理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当法规的刚性约束与安全的柔性引导形成合力,当“头盔风尚”从校园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我们将迎来更安全、更文明的出行环境。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