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排头兵” 坚决“挑大梁”——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观察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2025-10-30 21:10:00 来源:新华社原标题:锚定“排头兵” 坚决“挑大梁”——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观察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开栏的话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发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豪迈宣言。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专栏,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科研院所等基层一线,以融合报道的形式反映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建议》,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面貌。
九天揽月志,一步一脚印。
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谋划布局“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中国经济的“排头兵”,经济总量超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大省,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和“十五五”待启的重要节点,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深入谋划推进“十五五”发展,为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广东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近日在广东多地调研看到,四中全会号角催征,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担当、锐意进取,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澎湃,振奋人心。
向“新”而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是2025年10月15日拍摄的第138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宾馆一房难求,地铁、街巷、商场里不时能看到外国客商……近日,记者在调研首站广州刚刚落地,广交会的“热浪”扑面而来。正在举办的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约3600家企业首次亮相。广交会“永不落幕”的口号,充分彰显中国经济的活力与信心。
在广交会现场,广东本土企业TCL带来会说话的空调、115英寸QD-Mini LED电视等数百款创新产品。
“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自主研发、人才储备和长期投入。我们的科技研发人员超2万人,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超11万件。”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的发展方向更坚定了,将继续保持高研发强度,不断以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年10月28日,在位于深圳龙岗的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门前,机器人进行舞蹈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在位于深圳龙岗的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记者看到,巡逻的机器狗灵活穿梭,舞蹈机器人引人驻足,导购机器人引发顾客频频点赞。距此10余公里的南山“机器人谷”,汇聚了越疆、众擎、优必选等众多机器人创新企业。众擎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姚淇元说:“一年前,我们的机器人走出了超拟人步态,如今前空翻、跳舞、格斗等已不在话下。”
今年3月,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政府直属机构。
“认真学习领悟全会精神,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署长赵冰冰说,“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规划、生态建设、招商企服、场景推广等,拿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创新劲头,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挺进科技研发‘无人区’。”

2025年10月27日,在广州穗港码头,南非无人机采购和运营商SSASS公司CEO迪安·波莱(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在广州穗港码头,记者遇到南非SSASS公司CEO迪安·波莱,他正兴奋地体验亿航智能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上个月,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在卢旺达完成非洲大陆载人首飞,我在现场感觉非常震撼,这次专程来考察。”波莱说。
低空经济是广东重点部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正加快建设5G-A基站,推动起降场站建设,创造更多应用场景。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低空产业链式发展,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坚实后盾。”广州黄埔区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办公室主任黄建强说。

2025年6月23日,在广东东莞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本末科技工作人员操作机器人爬楼梯。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来到位于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有“三高”:绿色含量高、科技含量高、年轻人含量高。这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园区,2024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仅28岁。

这是2024年5月13日拍摄的广清产业园。新华社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第一。
站在新起点上,广东正全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向深而耕,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10月27日,广东省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提出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一描述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发展鸿沟”的说法曾广为流传。2022年底以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强县促镇带村?广东分解部署了近100项改革任务。
缺地怎么办?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向集约要空间。
缺钱怎么办?开展强县扩权改革,出台财政“省直管县”实施方案,将新增财力九成留给县里。
村集体弱怎么办?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理顺体制机制。
…………
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广东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一件接着一件办好办成,一年接着一年稳扎稳打,持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曾经的县镇村发展短板,正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2024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9年的2.55∶1缩小至2.31∶1。

这是2025年10月19日拍摄的港珠澳大桥入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未来5年,广东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行走在南粤大地,高速网络四通八达,城际铁路渐次铺开,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以前从佛山家里到广州的公司,每天通勤往返花费5个多小时,现在缩短了一半时间。”家住佛山的谢先生切身感受到了“同城上班”的便捷。

2025年10月25日,游客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上的粤港澳大湾区跨海通道科普基地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联通,不仅仅涉及道路交通的“硬件”,还包括公共服务的“软件”。
“湾事通”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出行、支付、就业等服务,“湾区社保通”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的“民生纽带”,“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创业和定居……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让资金在“大湾区”更便利划转。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调查统计处二级调研员袁中红说,截至今年9月末,大湾区已有17万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理财产品,境内34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展业,办理资金汇划1262亿元。
粤港澳三地融通,令这片区域越来越像一座名为“大湾区”的巨型城市。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外资机构纷至沓来。
今年4月,美国知名初创企业加速器Plug and Play(璞跃)落户深圳,启用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璞跃中国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总经理叶飞说,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不少境内外企业已经入驻,正是看中了大湾区的开放创新生态和聚合效应。
勇当改革开放先锋的脚步决不停歇。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三地进一步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政策协同、资源共享,携手谋划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向实而进,全方位提升百姓幸福感
过去两年来,深圳一名小哥工作之余随身携带卷尺,精准“挑刺”记录井盖凸起、危墙松动等问题,被网友唤作“卷尺哥”。每次他记录问题的视频一发布,深圳相关部门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
“卷尺哥”随手拍,市政部门“秒整改”。量的是尺寸,反映的是民意;修的是设施,回应的是民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会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贯彻全会精神,广东正接续奋斗,下大力气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这是2025年10月26日在广州越秀区洪桥街道拍摄的“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项目外观。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在广州越秀区洪桥街道,毗邻省政府办公区的核心位置,一栋新落成的名为“黉桥·小石集”的4层红色建筑引人瞩目。经过“原拆原建”,它从一片设施老化、没有消防通道的危旧房变为风格新潮、公共设施齐全的好房子。
“从原来见缝插针错落着的17栋房屋,到重新规划为一栋综合楼,不是简单的物理融合,更是机制的创新和施政思路的改变。”广州市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说,中心城区普遍面临房屋陈旧老化的问题,下一步将扩大危旧房改造范围,继续扩大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让寸土寸金的地段也能“长出”宜居好房子。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广州大塘街道秉政社区长者饭堂,看到不少老人正排队有序挑选白切鸡、卤鹅腿、青菜、炖盅等菜品。六旬老人陈奶奶介绍,来这家饭堂吃饭可以享受优惠,两荤一素套餐比市场价便宜不少。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广东越来越普遍。从一碗热饭,到一张干净的居家护理床,再到上门助洁、助行等举措,老年人的诉求被高效回应。
佛冈县,广东中部一座人口30多万的县城。得益于省级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县人民医院每年能做600多台技术难度不低的心脏导管手术。“如今,县城医院已能够治疗大部分急性症状。”广东省人民医院派驻的佛冈县人民医院院长梁昌详说。
2023年起,广东计划5年内推动万名医师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当地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表示,目前广东已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广东,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正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守正创新,苦干求实,孕育更加精彩的发展奇迹,书写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故事”。

文字记者:新华社记者
视频记者:田甜、胡林果、伍嘉炜、吴昊天
海报设计:代云鹤
统筹:金地、王化娟、赵露露、聂毅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