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潘瀚良:故园满庭芳
2024-12-14 09:44:21 来源:平潭网故园满庭芳
作者:潘瀚良
在茫茫东海,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岛。许多人不曾听闻它的名字,但它存在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存在于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中。它有过许多的名字,上至先秦时期属闽中郡,下至明清属福清县。这就是我的故乡——平潭。
平潭作为海岛,偏隅海上,四面环海,在古代可谓不毛之地。相比于富庶的鱼米之乡,平潭岛的盐碱地,种庄稼十种九歉收,所以海岛人多数是以渔业为生。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实施,外加沿海倭寇猖獗,使得岛上的居民苦不堪言。就这样被各种地理环境束缚的海岛,又如何在六百余年后转身成为滨海旅游之城?且听我娓娓道来。
彼时的平潭,有历史遗留问题的遗憾,也有自然环境的艰难,更多的是地理位置的阻隔,岛上居民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除去日常耕种少量土地和出海打渔维持生计,无其他行业可以发展。
自我记事时,平潭还没有解决从古至今困扰的通行问题,想要出岛还需要乘坐轮渡。记得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随大伯父一家从福州回平潭,需从小山东码头乘坐轮渡到娘宫码头。可轮渡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缓慢,再加上车辆繁多,从白天等到黑夜也是常态。不过除去令人烦躁的等待,也是有些趣事的。比如小山东渡口,常有小商贩提着提篮,从里头拿出一串光饼,一边走一边叫卖:“光饼!光饼!不呷么?(平潭方言,意为要吃吗?)”
不少人会在等待轮渡中买上一两串光饼。年少的我,每次吃到香脆的光饼,甚是欢喜。光饼里包裹的紫菜或许是游子归途中的慰藉,也在那一代平潭人记忆中加了些许愁绪的味道。
时间跨入2010年,一桥横跨海坛海峡,改变了世代平潭人的出行方式。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而平潭的路,因这座海峡大桥变得四通八达。平潭人迎来的是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泼天富贵”。桥通了,路就通了,可以说一桥打通了海岛交通的“任督二脉”。
一桥通,路路通。自此,平潭搭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列车。比如阿公乡下老家,位于君山脚下的冠山村,因为旅游发展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离村子不足千米之外就是碧波连天的大海,是海岛知名的长江澳澳口。还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过后我就盼着放暑假。放假就可以回到村中,与阿公、阿嬷和村中邻里乡亲一起去拉网。
夏季是捕捞鳀鱼最好的时节,傍晚或是夜间涨潮时分,阿公随同渔民乡亲忙着拉网捕鱼,这就是渔民口中的“拔缯子”。700多米的长绳打上结,做上记号,从海滩延伸入海上。渔船开往海上,撒下巨大的网。十几位头戴斗笠的老渔民同时发力,在海风中将撒下的网借由绳索往回拉。阿公也在队伍中,快到岸边时渔网慢慢收回,又是一网好收成,乡亲们脸上笑意盈盈。到了海滩上,大家将鱼拢在塑料布上,装进早已准备好的箩筐里。鳀鱼作为平潭最常见的鱼类,因价钱便宜,味道鲜美,成为这个季节的时鲜货。油炸鳀鱼成为许多平潭人舌尖上的美味,当然也包括我。
那时,到长江澳讨小海,是渔民们日常最普通的生活方式。现在,游客涌入长江澳捕鱼,成了休闲时尚的旅游体验。阿公他们去拉网,阿嬷和村中阿婶们围着五颜六色的头巾去帮忙,这围巾也成了游客眼中的特色装扮,如同泉州蟳埔女头上的花环,为渔家女儿添了几分妩媚。游客三五成群坐上船,与渔民们一起拉网,回来再追一场风车田的落日,金色的风车,金色的沙滩,金色的人影拉长又拉短……这些,又为摄影师们添了素材。
更为神奇的是每年的四、五月,蓝眼泪一出现,长江澳作为岛上最佳观“泪”点之一,海滩上拥来的游客能用“过江之鲫”来形容,就像平潭话说的“插蛏”般密集。此番奇景让“追泪人”停留在长江澳开直播、拍情侣照,“追泪”的过程,成为自媒体“吸睛”又“吸金”的浪漫手段,而位于长江澳的民宿,则因游客涌入赚得盆满钵满。
风车、民宿、君山、落阳、沙滩如同海上布景,东坡先生“江海寄余生”景致就在眼前……
古有言,物以类聚,美景也是同理。在平潭,美不胜收的景点不单单只是长江澳。我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本《乡土》教材。所谓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承载故乡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风土民情。当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哑巴皇帝的传说,令我印象深刻。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带出了平潭岛的另一个标志性景点——半洋石帆。
半洋石帆,又名石牌洋,它是两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屹立在苏平片区看沃村。以往,这两块只是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奇岩怪石,只有景区之名却没有景区之实。而在平潭大力发展旅游之后,通了桥,通了动车,那些本身就自带流量的景区一下子就“火出圈”,曾被明代旅行家陈弟誉为“天下奇观”的半洋石帆,更是成为现象级的热门景点。老辈人说,从前只是两块石头。现在却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观赏,真是“好锣也要敲才会响啊”。
如今的平潭,热门的景区景点还有许多。如仙人井、海坛天神、龙王头沙滩、68海里景区、北部生态廊道等。作为平潭人,我每从福州回海岛,从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一进岛,就得开导航,因为四通八达的环岛路,已成为岛上又一风景线。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由原来单调的木麻黄,变为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刺桐、大叶榕、紫薇、美丽异木棉等,繁花点点,绿意盎然。我甚至有些怀疑,这是从前随阿公回冠山村的那条路吗?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不用怀疑,日新月异的平潭正在不断地成长,从曾经无人问津的闽中郡属地,到如今的东海明珠。曾经平潭人不敢想的事情已然实现:京台高速连接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通车,动车开到岛上来了;曾经平潭人不敢做的美梦照进了现实——平潭,成为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
未来的平潭,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挑战——建设通往台湾的海底隧道,擅长“开山挖洞”的平潭人自豪地说:“我来,我建,我征服!”
走笔至此,文友汐水姐姐与我同填了一阙词,表达对故土海坛的咏诵:
情斟几许。开杯拓盏,借茶成赋。恍惚旧时,清风又过,海坛归处。
今朝蓝泪盈波,似与我、乡心共诉。道是佳期,行吟故土,满庭芳住。
作者笔下提到的
半洋石帆、长江澳
都是十分值得打卡的地方
快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吧
↓↓↓
半洋石帆
作者笔下的半洋石帆
又称石牌洋
是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之一
景区主要由
半洋石帆、天地蛋、弥勒坐佛等景点组成
其中以半洋石帆为最
为“海坛三绝”之一
明代旅行家陈弟曾游历平潭
称半洋石帆为“天下奇观”
据地质学家考证
石牌洋
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
更有专家将这奇观称之为
“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村里还流传着
一个关于石牌洋哑巴皇帝的传说
听村里的老人说
以前村子的海边有一个石臼
当年哑巴皇帝
就是搭乘这个石船驶向海中
最后石船沉入海底
形成了石牌洋
这个奇观仅在平潭独有
如果想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你一定要来瞧瞧
长江澳
长江澳沙滩
是平潭三大海滨沙滩之一
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
岛屿岩礁傲立海中
背后成片的防护林带郁郁葱葱
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要说最吸引人的
那一定是
在这里观一场日落盛宴
风车在夕阳的余晖中悠悠转动
如同置身童话世界
作者简介
潘瀚良,笔名嘉木,福建平潭人,爱阅读,喜文字。以写作记录青春,记录生活。有散文刊发于《福州日报》《福州晚报》《平潭时报》等报刊。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