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丁小玲笔下的端午随想

2025-06-02 09:22:15 来源:平潭网

端午随想

作者:丁小玲

我喜欢初夏的雨。因其音美:淅沥淅沥,哗哗哗哗,带着天然的节奏感,此时随便寻一处清静的地方听听雨,便觉得悠然;因其形美:像是雨前的宣传,地上先是出现了些湿的小圆点,一点一点,分布均匀,看着挺有意思的,那可是画家画不出的造型。小圆点渐渐多起来,雨来了。最近它来得很勤,遂想起爷爷年年这时节都要念叨的话:“这叫五日节雨。”

爷爷说的“五日节”,就是端午节。雨不知疲倦地下着,洗得四野十分清新,草木枝叶都借着这节气,蓬勃生长,郁郁葱葱,尤其那田埂及沟渠边的箬叶,长势喜人,大概因为它们在这个节气里有个光荣的使命——家家户户包粽子、做五日节粿都离不开它。

幼年时家穷,我们家从未包过粽子,因为大米是海岛的稀有物资,包粽子太过奢侈,但白糖粿、红糖粿是有的。端午节前,奶奶和妈妈分工合作,调粉和面,在等待发酵的过程中,采洗好箬叶备用。面团发酵好了,她们便一撮一撮地往箬叶上放……这过程很耗时,我通常看一会儿便跑没影了。待我玩得头发散落、浑身泥巴地跑回家,远远地就闻到了烟火味中夹杂着的箬叶香味。闻过许多美食的味道,但那柴火灶中五日节粿的香味,依旧令我记忆深深。鼻子一抽,我似乎又闻到了那个味道。

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烟雾蒙蒙中,白糖粿在蒸笼上喜形于色。我妈抓起一个,太烫,她边呵气边快速地左右换手,旋即塞我手里。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左右换手,边呵着气,边往嘴里塞……拮据的年代,贫乏的味蕾,那一口下去,腾腾的热气裹着面的香甜,充斥了我的整个心灵,世界再无其他。

松松软软的白糖粿出锅了,奶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码进竹篮里。竹篮又回到了房梁下。

我曾在春节时写过《吊在房梁下的竹篮》,那时竹篮里装满了食物,如今年过了,竹篮里的炸鱼、糖果子早已完成了它们待客的使命,消失在温情的岁月里。五日节粿续上了岁月的温暖,再一次把竹篮填满,等待在节日里迎来送往。是的,迎来送往,奶奶竹篮里的食物,从来由不得我们随意享用。白糖粿,那也是留着邻里互赠,或是客人上门接待用的。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次客人上门,奶奶颤颤巍巍地搭在椅子上,从竹篮里掏出白糖粿,我眼巴巴地抬头望着,天哪!它长毛了!却见奶奶见怪不怪,用手蹭了蹭,放到锅里,回炉重蒸。没有人在意它是否变质,唉,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啊!

年年端午风兼雨。当我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用文字回味着童年的美食时,记忆被一层一层唤醒,那个清贫岁月里食物留给我的温暖,瞬间涌上心头。有一年的端午节,我在厨房里洗着碗,听见窗外轻轻的呼唤:“阿妹,过来,过来……”只见我的四婶婆站在窗边,手里端着个盘子,冒着热气,“这是我煎的荞麦饼,也不知道你能不能吃得来,尝尝看。”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面饼。四婶婆已离世多年,她的那声呼唤,却始终刻在我的记忆里,还有那荞麦煎的面饼,我再也没有吃过,也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走过不少地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种美食我已经尝过不少,有些全然忘却,有些犹有印象,但童年的这些食物承载的记忆,却永远难忘,因为这些记忆,是留给故乡的那些老人的。

平潭的端午

有什么习俗呢

一起来看看吧!

五月初一

钉菖蒲

平潭人在五月初一

会将艾草、菖蒲挂在门的两侧

用火红且吉祥的红纸带固定着

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

其气味可驱除害虫

聪明的祖先

就选择在五月初一这一天“挡门”

即是挡住瘟疫和病菌

在这咸咸的

有海水气息的小城里

艾草和菖蒲叶子的香气四溢

端午的味道从初一开始

蔓延在大街小巷

五月初二

起糅垛

在平潭

粿箬是平潭的特色小食之一

需要用米、麦磨成粉浆

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

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

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

所以命名为“起家粿”

寓意发家致富

五月初三

煎面饼

面饼是最能代表

端午特色的美食了

平潭方言的“面”与“绵”谐音

有“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在里面

煎面饼前,要先做面皮

用面粉和地瓜粉加水,打上鸡蛋

调成牛奶样的液体

用勺子一挥一摊就成一张面皮了

煎好的面饼里需要裹着馅

馅料是预先炒好的

如海蛎、蛏、虾仁、蟹肉

以及猪肉、包菜、绿豆芽、笋干

需要注意的是

在平潭端午节民俗里

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

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

送的数量只能奇数

表示丧事不成双的良好愿望

五月初四

做节仔

大部分平潭人

选择五月初四晚上过节

主要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缅怀

因此各家都要煮一顿大餐

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

一起庆祝节日,便叫“做节仔”

五月初五

曝午时

在平潭

端午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

初五则是高潮

这一天清早

各家各户从田野上

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

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

一起洗净烧水沐浴

家中的大人会将雄黄混上些白酒

装进喷雾器中

四处喷洒驱虫

还会蘸些雄黄点在小孩头上

寓意趋避毒虫保佑健康

家具、被帐会洗净放到屋外或阳台上晾晒

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

这便是晒午时

作者丁小玲,一个爱好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平潭作协会员。性情流于笔端,热情付于学生,喜好交予文学。文章随心字随人,也许,读者们可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传统文学的热爱;当然,她更希望这份热爱能传递给您,邀您一起,用柔软的文字,为时代而歌。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