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
2025-08-30 19:47:05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忠/文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
作者:冯忠
乡村,宛如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那些纵横交错的路,就像是书中行行句句的脉络,承载着乡村人的生活与记忆。这些路,无论平坦如砥,还是蜿蜒于陡峭山间,皆是勤劳质朴的乡亲一步一步磨砺出来的。在我记忆深处,那条通往海边的石阶路就像一根细细的线,一端系着童年,一端系着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在柳厝底村北“鲤鱼尾”(平潭话,沙山名称)的沙地至“宫仔”(平潭话,小庙名称)下,曾有一条陡峭的石阶路,那是我们村祖祖辈辈巧妙利用山坡上的石头,沿着山势精心砌就的路,几百年来,一代代人的双脚将原本粗糙的石块磨砺得光滑无比。儿时的我对这条路充满好奇,每次去海边游泳都会特意数石阶的层数,可数来数去,一直都不是相同的结果。
有一天,我跟着伯伯一同去海边。从“鲤鱼尾”的沙地开始,一直数到“宫仔”下方,我数出了53层。这时,伯伯微笑着告诉我,实际上,石阶总共有55层——最上面一层被黄土掩埋,最下面一层断裂后尚未修复。“仔细瞧瞧。”伯伯说,“那断裂的一层是不是比上面几层要高许多呢?”
那时,伯伯总是挑着叠放的两担箩筐,沿着石阶路,稳步朝海边的“乌”仔(平潭话,海岸边较深的泊小船处)口走去。堂哥的“夏缯”(平潭话,一种渔船)进港后,若遇退潮无法驶入“赤澳”(平潭话,泊船的港口)卸载海产,便只能停泊在“乌仔”口外的海面上。为了把船上的海产挑回家,船上的渔民会对着在“鲤鱼尾”观望的家人大声呼喊:“一份人箩筐挑两担来(平潭话)。”于是,大家先把空箩筐用舢板运向大船,在大船上将海产分好装入箩筐,再用舢板转运回来,一箩筐一箩筐地卸,然后挑着沉重的担子返程。
从村庄去往海边,必经村北那片沙丘。这片沙地平坦开阔,沙子洁白似雪,细腻纯净,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无尽珍宝。踩上去,双脚会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尤其是挑着担子时,陷得更深,每一步都伴着“咔嚓咔嚓”的声响,仿佛沙子在低语着乡村的故事。村里有句俗语:“脚毛落几担在这条路上”,生动道出了这条路在村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无论日常做何事,都绕不开它。
那是一条我走了半个世纪的路。这条路,是儿时的欢乐通道。夏日里,乡村的小伙伴们成群结伴,光着脚丫,踩着烫热的白沙,沿着被烈日烘烤的石阶,如欢快的小鸟般飞奔至海边。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光着屁股,在大海的怀抱里尽情嬉戏畅游,那清脆的笑声,至今仍在耳边回荡。这条路,也是乡亲们的生计命脉。不论寒风凛冽,还是骄阳似火,村民们总从白沙滩出发,走过石阶路,前往海边“讨小海”,或是去田园辛勤耕作,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这条路,更是乡村姑娘们分担家庭重担的见证。每逢大潮时节,她们便早早起身,借着微弱的晨光,数着石阶去海边捡拾海螺,当地话叫做“亚江”,她们不辞辛劳,起早贪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些年,平潭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石阶路也被崭新的环岛路所取代,连接北港村至长江澳的最美环岛路建成了,它如一条闪耀的丝带,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村里的那条石阶路,永远地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沙山与小庙相对无言。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条石阶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不仅是我儿时欢乐的载体,更是乡村岁月的忠实见证者,承载着乡亲们世代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百味。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那份深植于土地的质朴与坚韧,仍时常在脑海闪过。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些路,走着走着就再也回不去了,但那些在路上留下的足迹与镌刻心间的记忆,永远闪着光芒,照亮我们的前方。
作者笔下的
北港村、长江澳
最美环岛路
是游客来平潭
必打卡的热门景点哦
一起来看看吧
北港村
位于平潭东北部
背靠君山,面朝大海
拥有原生态的
山、石、田、海资源
近年来
随着两岸文创团体的入驻
北港村焕发新生机
古石厝与台湾元素的
巧妙融合
碰撞出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聚落区
在这里可以找一家
融入了台湾风情元素的咖啡屋
点一杯饮品
在楼上的露天阳台
望着大海发呆
静静享受慢生活的乐趣
长江澳
长江澳沙滩
是平潭三大海滨沙滩之一
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
岛屿岩礁傲立海中
背后成片的防护林带郁郁葱葱
要说最吸引人的
那一定是
在这里观一场日落盛宴
风车在夕阳的余晖中悠悠转动
如同置身童话世界
环岛路
平潭环岛路
一路好景不间断
其中“君山后环线”
被誉为“平潭最美骑行路线”
最美环岛路临海而建
是一条名副其实的
观影长廊
碧海、沙滩
风车、渔船、石厝
一览无余
在环岛路上
可以尽情感受
一半青山、一半海湾的
浪漫风情
作者简介
冯忠,平潭人,热爱文学,书写只为内心需要,未来将执笔走遍岚岛。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