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考古成果“活”起来

2020-10-30 08:21:52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平潭时报网评员相心

平潭网10月30日讯 1958年,全省普查时发现“壳丘头文化遗址”。

1989年1月更名为“壳丘山遗址”。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考察“壳丘山遗址”后,建议定名为“壳丘头文化”。

2017年11月,“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成立。

2019年1月,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9年10月,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获批“国保单位”。

......

这是一份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从发现到获批“国保单位”的大事记。壳丘头遗址群位于苏平片区山显美村至剑湖村之间,自南向北分别包含了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3处遗址点,总面积超16万平方米。它的发现成为国际旅游岛文化新地标。

长久以来,平潭旅游宣传主题多定位于“海岛”“观光”“休闲”的范畴,对平潭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挖掘和展示能力略有欠缺。而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作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渐渐在旅游界崭露头角,成为平潭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随着大众对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有深度、有内涵的知识输出型旅游地标尤其受到游客欢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有需求:中老年游客喜欢怀旧,更爱收获新鲜知识,年轻父母也期待带着孩子“寓教于游”。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丰富的考古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地标无疑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这些日子,除了厦门大学平潭榕山考古队入驻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外,研学团体也日渐增多。福州日报小记者团赴考古基地开展社教活动,让学生了解南岛语族历史渊源;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平潭文旅社会实践团来此开展考古教学活动,探索独特南岛语族文化,挖掘平潭文化旅游深度价值。这些“考古体验+研学旅行”的创新模式颇游客受欢迎。

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岚体验,如何将考古与旅游更加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将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打造成文化景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新方向。

文化景区,因其所承载的文化禀赋与文脉关系,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独特的考古文化是培育景区吸引力的最佳土壤,但光有文化底蕴还不足以形成长久的吸引。打造成功的文化景区不仅要有历史与文化,还必须具备符合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体验。

我们还可以向其他城市学习“取经”。比如,北京有一处百花深处胡同记忆馆,用老物件讲述胡同文化,将地方文化社区营造、访客服务和产业孵化进行结合,加强人与社区的情感联系,讲述社区的历史文化。

此外,将文化遗产旅游路线串联起来,也是一种好方法。去年,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推出的“跟着考古去旅游”三条精品线路,串联起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及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江苏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安徽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游客在专业讲解的带领下,犹如身临“考古现场”,置身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同时,线路也可以涵盖一些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环节,增加趣味性。

如今,文化旅游概念盛行,这背后意味着平潭这座城市不仅要有“美貌”,也要深耕“智慧”。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满足旅游者深度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旅游形势愈加复杂、旅游者需求多变的当下,让平潭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实现文旅融合,突破发展的新考验。

事实上,平潭的文化遗产大有可为。在大厝基华光村,曾经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渠,是当地农耕历史的见证;一境一庙,平潭寺庙也大有说法,是旧时平潭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保留;而南北街——这是老一辈平潭人的回忆,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这些文化地标、历史风貌都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都值得发掘宣扬。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